層層幸福 Layering Happiness
居宅空間: Residence LJ
案件地點:台北市內湖區
室內坪數:26P(不含工作陽台)
室內格局:兩廳一衛三房
成員: 男人女人男孩女孩 一家四口
使用建材:木皮.美耐板.海島型木地板.木紋磚.抿石子.進口花磚.鐵件.大理石.珪藻土漆
室內設計多只能在建築結構的框架下寫居住者心中的詩情畫意,所以了解結構原理 適應結構限制 才能讓結構為空間加分,初次相見,就被此案特殊的結構強烈吸引了,城市生活中難得的物件,是很多設計人期盼挑戰的空間型態,比起單層平面住宅,錯層結構裡多了一點點垂直水平動線整合上的難度,更何況要在有限的基地面積裡,切割出適當的機能配比來滿足一家四口生活起居。
當小孩漸漸長大 原居住生態系統跟著起了化學變化,需要重新分配空間屬性,朝向獨立隱私與共享互動兩者兼具的家庭空間邁進,原址重建的空間案例多半因為內在有新的需求產生,對外在周邊的生活環境 扔繫絆著習慣性的依賴,此案在當時的時空背景法規允許下,建築體樓層錯置的結構中承接了更多可使用室內面積因高度而活潑的視野,更是難以多得的要件。
原始平面圖分析
(圖一原始平面圖)
室內結構分成 主層/下層/上層 三個不同的水平高度 藍色區塊(圖一)
為連通室內與室外的主層 是主要的起居活動層,長條型空間由大門玄關經過廚房餐廳一路到達最底端的客廳區,家人的起居交流都在這個樓層發生 橙色與黃色區塊上下重疊,各有樓梯與主層相通至其他附屬空間,主要的睡眠區位於上層
新居家生活設計概念著重於:
- 動線的垂直與水平的整合,重新定位樓梯減少上下樓層的步行距離,以自然為生活軸線,模糊公領域空間界定,彈性多功利用!創意來自居住者的生活需求 強化錯層結構帶來的趣味性及視覺感受,淋漓盡致的使用高度上的利多。
- 重新調整兩個人的室內格局,上層增加兩間獨立的房間,原位於上層的主臥移至下層,三房格局滿足兩大兩小的生活需求,減少獨立房間的坪數只求滿足最基本的睡眠功能,增加公領域的尺度強化共享增加親子互動。
- 增加收納 增加坪效 完全利用每一寸瑣碎的角落製造化零為整的隱藏式收納機制 隱壁化的櫥櫃呈現簡約的日式美學,除了一般家庭裡必備個各式櫥櫃/儲藏室,我們嘗試了三種不同的收納機制:
- 沙發下方及靠背的中長型收納。
- 架高地版下方格式收納。
- 樓梯下方,因為樓層結構高差而產生的大型收納區,也不能浪費。
(圖三設計平面圖)
- 因為女主人的料理習慣,設計延續開放式廚房的概念,中島式無背牆廚具規畫,讓做菜不再孤單。回字型never ending movement的動線概念讓做菜料理與親子照顧間多點便利性。 讓我們先來看看恍如隔世的before/after對比照
玄關與左側廚房間增設鐵件拉門一座,隱蔽或開放自由選擇
上下樓層的空間接點
客廳
公領域開放式open plan規劃
電視牆方向
客廳沙發方向/地板隱形收納
開放式廚房與用餐區
整合後通往上下層樓梯
下層往浴廁方向
主臥閱讀梳妝區
移到下層的主臥室依然明亮
陽光灑進主臥室,溫馨的靠窗角落
民主精神,房間色系自己選!小孩自小學習獨立思考!
-
室內開窗,讓位在內側的房間不再陰暗。
在上層增加兩間房間,男生女生即能相伴又能擁有各自的隱私。
訂製活動式書桌,解決窗戶清潔不到的困擾。
浴室機能與收納面面俱到
乾濕分離是基本款 新增浴缸一枚則是女主人的主要需求之二。
對於住宅的空間規劃,大丘一貫以實用與機能為出發 以人本為首要考量,不高談闊論太過虛華的建築理論。
家要住的起人就必須先把機能做好,比起一時的感官刺激或是極端前衛議題的論戰我們更在意真實生活的設計倫理與使用後的真實狀態。
以十年為一周期的居住便利,尋找適切性的新收納型態建構的生活模式,實驗性概念的實體化僅止於人類慣習的探討,空間妝飾回歸基本人與人互動的原點,人與人之間、人與自我 、人與自然優質的互動通常來自良好的機能規劃與適當的視覺比例,入住的美好體驗必然超過照片中的美好。
更多案例參考:Click me
設計是生活經驗一點一滴累積後的外化
一旦有問題被提出
尋找答案就將是身為設計人的生命議題